当我们谈论跳槽时在谈论什么

发表于2016-07-07
评论0 3.1k浏览


  3月9号时,微信上突然收到一条消息:公司给涨了几K工资,且答应让我自己完成公司的DLP的网络驱动……终于能锻炼了。
  我一看,是原来在微信上向我咨询过职业选择问题的一个朋友,当时他在微信里说,他喜欢做底层开发,可所在公司安排他做应用开发,他觉得没意思,学不到什么东西,担心将来没竞争力,想要跳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时我考虑到他学历较差,劝他先工作几年涨涨经验,用经验和能力洗掉学历对自己的影响之后再跳槽。我的建议出于现实情况,是比较保守的。他犹豫着,觉得非离职不可。
  后来他提到可以跟公司谈一下,因为公司也有一些 Windows 驱动开发的工作。我建议他试试。
  再后来,一晃两个月过去了,春节过完了,在跳槽季我收到了他的讯息。由此我知道,他成功在组织内实现了转型。这是最好的结果:既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儿,又没付出什么成本,甚至还涨薪了。
  这位朋友的经历,让我想起这次要聊的话题:跳槽、换工作与职业转型。大概会说三个方面内容:
· 职业、转型、跳槽、行业等概念
· 职业转换的分类
· 成本

职业、跳槽与转型的概念
先理清两个概念:
· 职业
· 转型

关于职业,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职业 = 行业 * 职能,行业是由若干个经济活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组织所构成的,比如软件行业,就是由做各种软件的公司构成的。
  职能,通常牵涉到对业务活动的细分与归类,以职位(岗位)的形式体现,指一个职位所承担的任务、作用和功能。以软件企业为例,Windows驱动开发工程师,就是一个明确的职位,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也是一个明确的职位。
  通常我们口头说的工作就有职业的含义,只不过它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多数时候指代某个公司某个岗位。
  明白了行业和职能的含义,就可以来讨论转型了,当我们换工作时,就牵涉到“转型”这个概念。不是所有的换工作都是转型,只有更换了行业或职能才能叫作转型,两个都没换而只换了公司的,叫跳槽。比如你从软件行业转换到了快消品行业、金融行业,就算是转型了;你从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转换为产品经理或售前技术支持,也算是转型;而你从通信软件公司A的信令开发工程师换到通信软件公司B的信令开发工程师,就是跳槽,不是转型。
  好啦,现在行业、职能、职业、转型、跳槽这几个概念都清楚了。

转型的分类
我在“大龄程序员的未来在何方”一文中提过四大职能取向:
· 管理者
· 专业技术者
· 自由职业者
· 创业者
  如果你更换工作时,产生了上述职能取向上的变化(比如从软件开发工程师这种专业技术者转到创业者),那就明确无疑是转型了,而且是大的转型。
  我画了一幅图,以职能取向为纵轴,以行业为横轴,可以清楚地说明转型的概念:


  如图所示,当前职业为 C3 ,在C行业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C3n 与 C3 行业、职能都一样,公司不同; C2、C4与 C3 职能不同行业相同;D2、D4 与 C3 的行业不同职能也不同; D3 与 C3 行业不同职能相同。

那图中标注的职业转换就有四种模式:
· C3–>C3n,同行业内换一家公司原职能领域发展,比如你从酷派的Android Framework工程师跳到华为去做Android Framework工程师,就属于这种。
· C3–>C2或C3–>C4,行业不换,职能转变。比如一位女士原来是在医疗行业的一家医院做护士过了一阵做护士长了,就属于这种;一个iOS应用开发工程师跳到另一家公司做项目经理,也属于这种。
· C3–>D3,职能不变,行业转换。比如一位程序员原来在通信行业做网上营业厅的开发,现在转到教育行业做直播教学类的软件,就属于这种。
· C3–>D2或C3–>D4,行业、职能都转换。比如有位朋友原来在运输行业开长途汽车,后来通过自学进入一家油服公司做测井软件开发,就属于这种;再比如有朋友在彩票行业做App开发,搞累了回家包了100亩地种果树,也属于这种。
  现在我们应该把换工作这件事儿说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成本。

成本,成本,成本
  成本这词儿我们用滥了,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现在我们说的成本,换工作的成本,是用的“成本”一词的外延涵义。具体讲,有如下两种:
· 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我们叫它可见成本吧。
· 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通常叫作机会成本。
  回到职业转换上来,我们还要考虑几类种隐形的成本: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与他人和组织建立信任获取晋升的成本;适应新工作环境的经济、生理、心理成本。
  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在行业和职能间转换,想干嘛干嘛,但跨行业时行业间不同的产业属性会直接影响转行的难度,跨职能时个人的性格、价值观、需要、兴趣、知识、技能、经历等是否与目标职能匹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展。

Ok,现在来讨论职业转换可能发生的成本吧。可见成本大概有下面几种:
· 时间成本,比如你计划离职后三个月找到工作,你月薪20000,那成本是6万块
· 为目标职业准备知识、技能的成本,比如你从Web前端转做Android驱动开发,可能要参加培训,培训费用一万六;比如你想从移动开发工程师跳到另一家公司做项目经理,可能需要考个PMP证书,考试费用3300元,培训费大概4000左右
· 试用期产生的各种成本,比如有公司试用期不交五险一金,三个月可能让你有7、8千的损失,另外试用期还可能存在试用期工资,你3万月薪,3个月试用期,发80%工资,就是一万八
· 比如你在华为,在拿到公司年终奖前走人了,可能损失15万
· 比如你在阿里,有价值50万的股票,还没过锁定期你离职了,那就损失50万
· 还有很多其他的,敬请补充

机会成本就比较难计算了,大抵有下面几类:
· 现在公司准备给你加薪 40% 并且你的职级将从 P3 升到 P4,而你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公司,那家公司给你加薪 20% ,那机会成本就是每月 20% 薪资。
· 两个 Offer,一个薪水高加班多,一个薪水低工作轻松,你选了薪水高的,但周期性地生病花大笔医疗费,计算下来反倒是薪水低的那份工作收益更高。
· 两个 Offer,一个是继续做软件开发工程师,另一个是做分公司经理但薪水比软件开发工程师低 5000 。你选了分公司经理,机会成本就是每月 5000 。如果你很适合做管理,可能干上两年回报就超过另一家的软件开发岗位了。但如果你后来发现自己对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很厌烦干不下去了一点也不快乐再转回来,成本就更高了。
· 补充……
  对于隐形成本,因人而异,就更难计算了,不提了,打住。

按一般的经验来计算职业转换成本,由低到高应该是下面的顺序:
· C3–>C3n,行业不变,职能不变
· C3–>D3,行业变,职能不变
· C3–>C2或C3–>C4,行业不变,职能变
· C3–>D2或C3–>D4,行业、职能都变
  关于2、3的排序,我是从“一个人做与自己性格、兴趣、价值观等符合的工作时更自然更容易投入更可能快速发展”这一点来考量的。行业转变职能不变(C3–>D3),成本在学习新行业的知识、技能等东西,这是相对容易的;而职能转变,则牵涉到与个人性格、兴趣等是否合拍,不合拍的话转换就常常会有很大的失败概率,比如一个研究型的算法工程师去做部门经理,90%可能会失败。(当然这种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为理由的说法你可能并不认同,欢迎讨论。)
  根据上面的顺序,“行业不变,职能不变”是成本最低的,假如你对自己大的职能取向没什么意见,那这种就是普通的跳槽行为,没什么难度也没什么好考虑的。付出的成本基本上就是试用期工资、找工作周期折算出的工资、新公司建立信任付出的隐形成本。
  如果你对行业也不满职能也不满,基本就属于行差踏错入错了行也搞混了职能,“宝宝心里苦”啊,苦啊苦苦到再也不能承受了,就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奋斗吧肿瘤君,一切从零开始,跨过“转行穷三年”的坎儿,重生就在下一个街角等着你。
  排除了两种极端的,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了:换行业或换职能。这种难度居中,成本也不太大,因为你总有一方面的积累作为你的价值陪着你。至于成本,就根据前面说的那几种,划拉一下就知道了。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面其实有一条近乎零成本的转型路径:组织内转型。这也就是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种类型了。简书签约作者“彭小六”,原来是一个程序员,后来在同一公司内成功转型为产品经理,也是类似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公司其实是跨行业的,比如阿里,就有电商、音乐、电影、云计算等,在组织内实现转行也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有组织内转型的机会,优先考虑,积极去试,因为可见成本和隐形成本都最低。

不是结束的结束
  好吧,就扯到这儿啦,也不知道说了个啥,想了半天终于想起点初衷来:我是想通过介绍职业、转型等概念,引入职业转型的分类,供大家在换工作时参考着计算成本,以便做出慎重选择。看来八成没达到目的……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