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处于绝境的国外游戏公司

发表于2018-03-31
评论0 2.2k浏览

导语:让我们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

“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

百度CEO李彦宏曾说过:“我们永远离倒闭只有30天”。上周游戏陀螺统计了国内游戏圈各大厂商的财报,许多游戏厂商的年度财报都在几个亿的水平之上,但是如果实际算下来的话,每个月的营收也就在几千万之间。几千万,对于很多中型厂商来说,就是一款游戏的月流水而已,如果在某个月当中,一款游戏一旦出了问题,整间公司有可能就会倒闭。所以,危机意识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不能模仿别人的成功之道,但至少可以窥视别人掉过的坑,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

死法1:过分依赖一款产品+市场定位错误——United Front Games

《热血无赖》是United Front Games旗下最出名的作品,这是一款在当时来说,有着可以和《GTA》系列媲美的犯罪题材沙盒游戏。在当时来说这款游戏有着“中国版侠盗猎车”之称,凭借着拥有如吴彦祖、陈冠希和欧阳靖这类明星参与配音的阵容,游戏内一些非剧情配音都采用的是粤语,对中国玩家来说,《热血无赖》显得特别有亲切感。就算抛开这些中国元素不说,在国际市场上媒体对其的评价也不错,国外游戏知名媒体IGN对《热血无赖》给出了8.5的总分。

不过即使拥有这样高度评价的游戏,United Front Games也逃离不了在关门大吉的命运。

在United Front Games刚上线完新游戏《Smash+Grab》之后不久,工作室便宣告了倒闭,而其工作室制作人Jen Timms也在推特上发了一段文字,以此纪念他们这个阶段的正式结束。

“刚失去了我拥有过的最棒的一份工作,也是我曾拥有过的最棒的工作团队。结束了,别了,UFG”

死法2:过分依赖第三方,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Hudson

如果说United Front Games是倒在了对市场规划不准确之下,那么Hudson就是倒在了资本的力量之下。

许多人可能不认得这个图标,但如果看以下截图的话,也许就知道是哪一家工作室了:

没错,就是制作《冒险岛》这个游戏的工作室。Hudson和曾经的南梦宫一样,都曾是日本最早一批的游戏开发商,第三方游戏软件的先行者。在过去全球电子游戏市场还处于刚发展阶段时,正是他们旗下的知名IP《挖金子》和《冒险岛》,为Hudson工作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在当时来说也算是红极一时的游戏公司。

但由于Hudson在之后的年度业绩结算中有着大幅的亏损,为了重振经营体系,故由科乐美对Hudson进行增资购买股份,到了2011年,科乐美将Hudson收购,成功将Hudson完全子公司化。

但在随后的一年,因Hudson经营不善,大量员工转投到其他工作室,而科乐美并未对Hudson有实质性的财力支持和额外派遣人力资源去打理,导致Hudson工作室最终解散。其结果便是:Hudson旗下的一些如《冒险岛》、《吃豆人》和《炸弹人》这些知名游戏版权,最终归属科乐美。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家游戏工作室的失败例子。

United Front Games:上线不到一周30万销量?照样倒闭

虽然工作室倒闭了,但官方却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媒体也并没有对此有过其他的报道,所以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在笔者看来,是工作室过分依赖于一部产品导致的结果。

虽然《热血无赖》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发售首周便在360与ps3平台分别卖出了16万和13万的销量,但是United Front Games似乎太过于依赖这一款作品,甚至许多玩家甚至并不知道这家工作室还有什么其他的游戏。

其实除了《热血无赖》之外,United Front Games还曾制作过《小小大星球卡丁车》和《小小大赛车》,同时还曾与其他工作室合作参与了《光环:士官长合集》和《迪士尼无限》的制作工作。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做对比,曾经和《热血无赖》作为对标的产品“GTA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荣誉并不比前者要少,但是R星工作室并不过分依赖此部作品,除了这部“镇店之宝”以外,R星照样在开发如《马克思佩恩》和《荒野大镖客》这种其他系列的作品,不仅让R星的每部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统治力,更是让玩家玩到了更多类型的游戏,正是这样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才使得R星不会因为某个系列的衰败而走向没落。

游戏市场定位的问题

从《热血无赖》的中国香港背景设定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United Front Games实际上是把市场更多瞄准了中国玩家和国内市场,但是因为这款游戏涉及太多暴力的元素,《热血无赖》并未能够在国内获得审核通过,而在2012年的时候,Steam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足以让国内的大部分玩家会去主动付费购买正版游戏,这款游戏在国内之所以打开知名度,主要还是通过像3DM这中可以提供免费游戏的网站,而在《热血无赖》登录的另外两个平台ps3和xbox,上世代的两台主机在当时来说也是处于较高的价格,这对于在当时正版意识不是很强的国内市场来说,《热血无赖》无法再这片土地上尝到太多甜头。

虽然,《热血无赖》在国外的销量还算不错,但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当GTA的续作推出后,伴随着更大的地图,更多的DLC内容,R星对游戏后续的运营,《热血无赖》的定位自然就变得有些尴尬了,对于在整体设定更符合自身环境的《GTA》来说,国外玩家给不了不购买后者的理由。

Hudson:旗下多款原创知名IP,最终解散收场

关于Hudson最后的结局,如果我们把整件事情回顾一遍,站在科乐美的角度上去看的话,是否可以这样子理解: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科乐美总共花费了14亿3400万元日圆购买了Hudson的300万股的股份,如果说科乐美当时选择的是单个购买其游戏版权的话,按照当时《冒险岛》、《吃豆人》以及《炸弹人》这几个IP在当时的火热程度来计算,价格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很显然,科乐美在当时并没有采取购买Hudson旗下任何游戏的版权的行为,而是选择了在Hudson十万火急的时候直接入股并控制Hudson,然后放其自生自灭,等到其团队完全溃散后,版权便自然而然的归入到科乐美囊中。而从科乐美收购Hudson到其解散,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虽然当时并没有很多媒体对这件事情进行太多解读和报道,毕竟科乐美在那个年代的游戏行业中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不免有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在里面。

根据去年日本游戏厂商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来看,在32家日本上市游戏公司中,超过半数的游戏公司都出现减收和亏损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整个日本的游戏公司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状况并不太乐观。

三年抗争,20亿欧元,育碧摆脱收购魔爪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是被恶意收购的典型例子,那么在接下来讲的,便是最近一个成功反制恶意收购的例子。

就在前几天,育碧正式宣布他们与维旺迪签署协议,回购后者已持有27.3%的全部股份,前者也因此摆脱了被维旺迪收购的风险。此外,根据协议条款,维旺迪在此项交易完成的五年内不得再度“染指”育碧的公司股份。

这标志着,育碧与维旺迪两家法国公司之间旷日持久的资本拉锯战在今日画上了句号,育碧被后者收购的危机也随之解除。对此,维旺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将过去三年用7.94亿欧元收购的股份份额再以20亿欧元的总价整体抛售而出,但拒绝对该项交易做出更多的评价。

笔者认为,育碧从前几年开始出现没落征兆引来维旺迪收购,再到现在完全摆脱收购魔爪,必然有自己的原因。

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育碧在2013财年亏损4930万欧元,育碧旗下几款高成本的3A大作,《看门狗》和《全境封锁》都连续跳票,虽然在来年发售的《刺客信条:大革命》和《看门狗》等大作使得育碧在2014年扭亏为盈,但是这两款大作因优化不良、游戏中出现各种BUG,以及服务器问题使得育碧在玩家口碑中遭遇了很大的质疑。维旺迪因此有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在2015年,维旺迪突然宣布将对育碧进行持续性收购,这也为维旺迪与育碧长达3年的拉锯战拉开了序幕。

摆脱收购后,育碧在官方发的藏头诗

而在这3年的拉锯战中,除了育碧CEO在不断的向欧洲各大投资方与维旺迪对抗之外,育碧本身在也非常争气的在自家产品上有所作为。在推出了《刺客信条:起源》这种高口碑续作之外,《彩虹六号:围攻》等网络游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同时《世界大战:勇敢之心》等独立佳作也相继推出。虽然服务器质量还是一样的不尽人意,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育碧在自家游戏上的创新,对比起收购危机之前,已经是有所突破。

根据育碧在今年2月份公布的财报情况来看,育碧在2017-2018年第三季度销售额达到了7.2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38亿,从地区来划分的话,游戏收入最大的来源地是北美地区,随后是欧洲,分别是占了47%和39%。其他地区占比总和为14%。

值得注意的是,育碧在财报中还特别提到了一些中国的游戏厂商,并声称因为和中国的游戏厂商合作后,给自身也带来了收入的增长。

而在解除“维旺迪收购危机”之前,育碧也似乎越来越明白游戏里增值服务的重要性。从图上来看,以往像育碧的《刺客信条》或《看门狗》这样的传统游戏,在上线销售后的第二年,收入同比第一年来说是平均达到了首年的13%。而现在育碧所注重的“在线游戏”来说,第二年收入同比第一年所创造的收入,是游戏首年上线收入的52%,这不得不引起育碧对在线游戏的重视,而且在对游戏的运营方式上,让育碧这家公司的打法,越来越“中国化”。

在笔者看来,收购危机的落幕,除了育碧自身的自强不息外,值得注意的还有腾讯那5%的股权。

在合约当中,腾讯表示不会在本次投资后获得董事会席位,同时也宣布不会进行后续的增持,那么也就意味着,这实际上真的是一次合作关系。育碧拥有着在国内非常受欢迎的游戏IP,但苦于国内的网络环境原因,服务器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而腾讯方面,则是越来越注重游戏品牌的建设,同时腾讯作为国内最大的游戏厂商,其背后的数据运营实力得到广泛用户的肯定,相信这两者不管在哪个方面,都可以进行非常好的合作。

可以说,维持了3年的收购闹剧终于结束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公司,都可以像育碧那么幸运,大部分还是在资本市场的环境下,逃不出被吞噬或是走向没落的道路。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