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成瘾”:不可暴力治疗,需游戏产业和家庭教育合力

发表于2018-10-29
评论0 2.3k浏览

《中国青年报》罕有地在以往论题不一的“青年话题”栏目上,用整版篇幅与读者探讨“网瘾”背后的成因。而其中,被重点提及的当属是目前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网络游戏。

虽然“官媒谈游戏”已见惯不怪,但与以往分散的论调不同,这次“青年话题”分别从5个不同角度切入,对“网游成瘾”的现象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共青团属下的《中国青年报》以面向青年读者为主,因此观点的调性偏向前沿。

而这5篇文章所蕴含的信息,似乎能带给当下游戏行业一些“正能量”。

一、“网瘾”并非单一问题,需要由多方面合力解决

在本期“青年话题”里,数位作者以各自的角度,从科学、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探讨现阶段国内普遍的“网瘾”现象。而作为栏目头条的,是一篇围绕“游戏素养”展开的文章。

1.《网游成瘾背后是游戏素养的匮乏》

在本文中,作者指出“游戏上瘾”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目前尚无权威的科学定论。但实际上,游戏只是一种“心流”体验,与孔子喜音乐致“三月而不知肉味”、陶渊明好读书而“便欣然忘食”相似。

这种“心流”体验兼具了幸福感和成就感,让人沉醉其中。而游戏之所以会引来误解,是由于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缺乏了“游戏素养”。青少年沉迷游戏,应归咎于家长不懂得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哪种游戏。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整体游戏素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境,让数字媒体惠及留守儿童,而不仅止步于对‘网游上瘾’浅尝辄止的批评。”文中更以《纪念碑谷》和《惊梦》为例,进一步说明游戏所具有的功能性。

2.《网络只是父母教育缺位的替罪羊》

在本文中,作者指出青少年迷恋网络,很多时候是源于父母的示范作用。另外,在现实中缺乏兴趣爱好、没有良好的人际互动更是迷恋网络的现实原因,这些都应归咎于父母的“教育缺位”。

想要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让他们与网络保持正常距离,重任则落在了家长的身上。首先,家长要先放下手机;其次,家长要成为可以和孩子聊天的有趣的人;最后,要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

作者认为“网络没有错,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孩子更没有错,他是一张白纸;是父母错了,网络不过是他们教育缺位的‘替罪羊’”。想要“纠正”错误,需要聆听、观察、揣摩和有效沟通,简单粗暴的断网只会增加无助感或逆反心理。

3.《暴力治疗网瘾 捣毁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对于“网瘾治疗”,本文指出青少年沉溺网络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是在欧美国家同样一筹莫展。同时,欧美也有许多非常规的疗法,但长期效果欠佳。

归根究底,目前治疗“网瘾”的方法是以损害乃至丧失掉孩子感知快乐的能力为主,但这同样抑制了他们通过其它活动获取快乐的能力。而一旦对事物感到无趣,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风险就会大幅提升。

作者认为“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是教育失败的结果,不改变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仅仅针对依赖网络游戏着手矫治,无异于缘木求鱼。”即使不沉迷网络,也会高概率地出现诸如嗑药、打架斗殴、滥交等问题。

4.《解决游戏成瘾 需要游戏产业和家庭教育合力》

对于网瘾的“病根”,文中认为是由于一些家长对网络和游戏缺乏了解,只能在盲目放任和盲目抗拒之间徘徊,对子女缺乏正确的 教育和引导,才会使这些青少年投向了“网瘾”的怀抱。

解决问题的一方面,游戏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自律,努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另一方面,家长也必须认识到,这一代青少年,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想让他们隔绝于网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作者认为“要解决许多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还是需要游戏产业和广大家长一同努力,只靠任何一方自己,都无法完成这项重大的社会工程。”未来计算机和网络会越发紧密地与生活结合,如果无法适应趋势,则注定被社会所淘汰。

5.《不要让网瘾“慰藉”孤独的留守儿童》

在本文中,作者指出“留守儿童”的网瘾问题,是由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匮乏,使孩子除了家校两地,基本无可靠的文娱场所。而外出务工的家长为了缓解思亲之苦,往往会为子女配备智能手机。如此一来,成瘾也就不足为奇。

父母不在身边,很多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方案都容易流于空谈。但是,若不下决心改善当下的情况,留守儿童就有可能陷于手机游戏和视频直播的围猎之中,最终在与城镇孩子的竞争中掉队。

作者认为“筑牢乡村产业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的童年幸福,还涉及到他们的未来。”从小处说,这关乎孩子能否顺利升学,改变命运;往大里说,这关乎寒门子弟阶层变迁。不能因为现实困境就让留守儿童问题放任自流。

二、网瘾问题被多次讨论,必须得到正视,游戏企业不该逃避

近一两个月,社会媒体对游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方的观点也在不断的博弈和探讨中逐渐清晰。从去年最开始的人民网三评《王者荣耀》;到新华社再评王者荣耀—暴露游戏行业野蛮生长的痛点;到了今年年中新华社再发《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戕害》、《新华时评:不能让农村青少年成网游成瘾“重灾区”》等文章。

随着讨论的深入,社会各界对网瘾、青少年沉迷游戏的看法也更加理性客观。近期,人民日报发表了《防的是沉迷而非网游》,并提出怎么玩才健康、玩什么才恰当等的问题。新华社发布时评《不要让孩子迷失在网游丛林》,提出妖魔化网游不合时宜,禁止更非明智之举。央视CCTV1《焦点访谈》同样谈到了沉迷手游对青少年的危害,明确指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漏洞、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还有孩子自身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的整版报道更为全面,邀请了文艺研究学者、资深游戏媒体人、心理学专家、学生等多个群体共同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正视“游戏成瘾”,并提出相关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纵观2018年社会舆论对游戏行业的讨论不难看出,游戏市场越发繁荣,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就越尖锐、越需要得到解决。而对游戏企业来说,目前整个行业已经走到了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的时候,诚然,问题不能一刀切,单纯责怪游戏企业也有失偏颇,但游戏企业显然必须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了。

青少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他们自制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尚不成熟、对待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游戏这一看似低门槛的全民级娱乐,在青少年中就容易产生消极影响。正是因为这样,除了涉黄涉赌,对游戏的批判几乎来自于“青少年沉迷”的问题,这也使得游戏行业在今年走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游戏企业,一味抱怨行业不景气必然于事无补,展现出逃避或推卸责任的心态也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主动配合解决或主动承担解决义务,才有可能尽早踏上发展快车道。就像有些从业者所说:“做游戏谁都不是冲着赚青少年的钱而来的,甚至宁愿不要这群玩家”,那么,防沉迷机制就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只有真正解决好“青少年网瘾”问题,游戏行业的发展才有办法放开枷锁。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