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游戏除了实验推理,还能教你用牛顿科学撕逼?

发表于2017-11-25
评论0 2.1k浏览

大家好,我是艾萨克·牛顿,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名学生。我热爱科学,经常阅读一些勒奈·笛卡儿等现代哲学家以及伽利略·伽利莱、尼古拉·哥白尼和约翰内斯·开普勒等天文学家的著作。

我本是个勤勤恳恳上课,课后认认真真做实验的学霸。实验中的一次巧合,我发现棱镜会引发光的色散——我似乎发现了新的理论!

我突然异常兴奋!赶紧对理论进行推理验证,然后写成了一篇完成度颇高的论文,迅速将论文投向大名鼎鼎的伦敦皇家学会,接受罗伯特·虎克等科学大佬的评判。

对于我这样的科学奇才,论文过审是必然的,于是我的论文顺利发表,我本人也成为伦敦皇家学会的一员。

但是,那个叫莱布尼茨的小子似乎对我很不满,不停公开批判我的论文——可是他压根不擅长光学领域,所以屡战屡败。就这样还不死心,甚至花钱在社会上诽谤我,弄得我声誉受损……

年轻的他一定不知道,我才是这个游戏的主宰!

——等等,你说什么?游戏?!

没错,说的就是游戏!《科学溯源》(Principia: Master of Science) 这一款模拟游戏,将玩家带回17世纪的欧洲“科学大发现”的世界。玩家需扮演以艾萨克·牛顿为首的14位科学家之一,在努力提高自身各项知识能力、进行实验和推理探索理论的同时,与其他科学家展开激烈竞争、批判、争辩,致力于科研事业。

根据玩家扮演的科学家不同,可以从天文学、力学、热力学、生物学、光学和数学共6大学科中,遴选课题,率先取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有时甚至可以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干扰竞争者的研究进程。

在人物选择页面,对各位科学家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比如,最多玩家选用、也是教程默认选用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艾萨克 牛顿 (1642〜1727)

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被誉为三大数学家之一。他首次发现了白光是单色光的组合(彩色光谱)。之后,他用万有引力理论,成功地给出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数学证明,在同一理论体系下解释了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行规律,他的理论著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语: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震惊世人。牛顿继续取得了赫赫声名,并在1705年被册封为爵士。

发明物: 折射式望远镜


或者,是和牛顿在光学领域针锋相对的惠更斯。

克里斯蒂安 惠更斯 (1629〜1695)

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的父亲是政府高官,给他提供了最高水准的教育机会。1655年,他发明了透镜磨制的新工艺,并用于制作高精度的折射式望远镜。通过定量观测,1656年,惠更斯发明了摆钟;1658年,惠更斯发明了微测计,能以很高的精度,测量小至数秒的角度。在光学领域,他坚持光的波动说,反对牛顿的光的粒子说。

发明物: 摆钟


还有,又与牛顿在微积分方向展开极其激烈辩驳的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 莱布尼茨 (1646〜1716)

德意志数学家、政治家。据传他从小就呈现了数学天赋,在心算方面无人可及。他改进了帕斯卡计算器的设计,制作出能计算乘除法的计算器。此外,他与同时代的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与牛顿等人之间就微积分的发明权归属产生了严重冲突。今天使用的微积分符号正是莱布尼茨本人曾使用过的。1700年,在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下,莱布尼茨在柏林成立科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发明物: 机械计算器

不过,每名科学家都根据其历史建树或成果,对其当时的身份地位、资金声望还有各学科能力高低进行了设定,比如牛顿的力学是S级、光学是A级,但制图能力却只有D;罗伯特·虎克的生物与制图能力都是S,数学方面却是D。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相对弱势的科学家,比如英国数学家伊萨克·巴罗,历史上他是最先发掘了牛顿的人,并于1669年自动辞去卢卡斯教授之职,举荐牛顿继任;还著有《光学讲义》、《几何学讲义》等书,但是和牛顿、莱布里茨这些大家放在一起,他各学科的能力仅仅是惨淡的2B\4C\1D\1E。

历史上,牛顿的科学生涯充满了与其他科学家的“撕逼”争端,与莱布尼茨争微积分的发明权归属,与罗伯特·虎克晚年进行无数次激烈争论……到了游戏中,牛顿虽是一个“能力高强的科学超人”,却也是其他科学家“使阴招”的受害者。

游戏起初,牛顿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员,罗伯特·虎克等未来的老对手还会非常善良的给牛顿寄来科研经费,莱布尼茨也只是专心做着自己的研究;

可是等到牛顿渐渐有了起色,开始提出自己的理论、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渐渐开始遭到其他科学家的攻击——比如莱布尼茨“疯狂般”无数次地批判牛顿的论文(如果玩家发表的论文完成度不够高就会被批判成功);

再如虎克同样“无数次”地对牛顿进行诽谤,造成牛顿声望下跌、情绪转为失落或沮丧,同时科学家间的关系也会明显下跌。

抵挡科学家们的批判与陷害不易,进行实验和更加不易。

游戏中科学家们需要不断进行实验、推理、发现理论、证明理论、撰写论文/修改论文或制作模型等基本实验操作,最终完成发表论文——评审通过——成功发表的方式获得声望、名誉、资金以及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机会。

但是做科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或制作高质量的发明,除了反复多次的实验推理,还需要通过进行阅读、听课、练习等方式提高科学家的各项能力。

但是就像现实中做学术、搞研究、写论文那样,这绝对是一个痛苦又缓慢的过程,每项操作都需要花费游戏中一回合的时间,而且往往带来的增益不大,达成每一个小目标都需要很多次小的进步和积累——眼看着那么多其他的科学家也在飞速的拼命研究,自己看着真是着急。

可是这款游戏似乎就是要告诉玩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没有无数次实验和推理以及学习的积累,科学家根本无法发现新理论,写不出新论文;

没有对理论的无数次证明和实践,是写不出完成度高的论文的,而完成度低的论文更是几乎没有发表的机会,相当于都是做了无用功。

虽然游戏中也拥有和其他科学家谈话会面、拉关系的功能,但一次行动同样需要消耗一回合,相对来说耽误的时间太长。相比之下,还不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或是积极进行实验推理,提高论文的完成度,避免被对头批判下去比较实在。

当然啦,要是玩家觉得对手太过弱智或者太过强大,都可以在游戏设置中调整AI的思维强度——不要轻易设置成强噢!他们会变成真真正正的科!学!家!是真的,科!学!家

回到这款游戏本身的模式来说,有人说它极其大胆选择了17世纪欧洲科学界这样一个极其冷门、可能压根无人问津的背景,也有人说这款游戏未免太无聊了,仿佛一款养成类游戏。

但是,借用Steam上最高赞的玩家评论说:“如果你正在做研究,或者正在苦逼中撰写论文,那么这款有可能会很有共鸣。”

因为这就是做学术的正规途径。而且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完成度和重要性都不够高的文章,压根投不出去,重要性不高,完成度却很高的文章,依旧能发表。发现新理论后可以验证,如果已经撰写了文章,则需要继续修改才能提高完成度。

而游戏选择的17世纪,“科学革命”迎来了它最旺盛的时期。

所谓“科学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指的是从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经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哈维(1628)等人,到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这段历史过程,“科学”(modern science)由此诞生了。

正如劳伦斯·普林西比在《科学革命》(The Scientific Evolution)中提到的,人文主义的兴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地理大发现和基督教的改革重新塑造了16、17世纪的人所生活的世界。

那个时期的“科学”领域,百家争鸣,群星闪耀。

牛顿用万有引力理论,成功地给出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数学证明,在同一理论体系下解释了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行规律;

惠更斯发明了微测计,测量小至数秒的角度;

莱布尼茨与同时代的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与牛顿等人之间就微积分的发明权归属产生了严重冲突……

也正是这样激烈的“科学冲突”给了这款“科学类养成游戏”内部的矛盾冲突。

虽然,可能大多数玩家都不是那种“需要做实验搞推理”的人,一辈子也不见得会接触到那样的工作,但至少这款游戏用一种比较新奇的方式,向玩家们介绍了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世界。

它让每个玩这款游戏的玩家们认识了那些“只听过名字,不了解本人”或是“对此一无所知他们都是什么鬼”的人类伟大科学家和他们做出的巨大贡献——

就算你对科学与实验毫无兴趣,看看科学家们如何互相撕逼闹架,把对方批判一番也很有趣啊!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