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叙事策略分析:擦掉所有噩梦的情感,并拒绝趋近现实

发表于2016-12-04
评论0 1.5k浏览



  看完《你的名字》,最直观的感受是:就像做了一场梦——顺利地做梦,并轻松地醒来。我重新回忆了电影中的故事,来写这篇影评,讲《你的名字》的叙事策略。

  先说结论:《你的名字》用特殊的叙事方式,让故事里缺失了一些本该有的情节,让全片趋近于一个被润饰后的美梦的体验,而不是靠近现实。



这张宣传图其实很有意思
这个画面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并未发生


  第一,抹除身体焦虑二人一觉醒来,都换了新的身体。可他们各自适应的过程却如此之迅速,几乎是马上接受了全新的设定,分分钟出门吃早餐,穿上没穿过的异性校服若无其事地去学校。这都是梦里才常有的心理路径。

  而如果现实中真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通常的人必定会焦虑很久。按照弗洛伊德的视角,至少男性的焦虑会更明显些。但《你的名字》处理得非常微妙:把男主的费勒斯(JJ)缺失的焦虑情感转移了,转移为对胸部突然出现的过分关注。于是叙事的情感起点就被改变了。



醒来会懵逼一下,但这一下实在太短


  此外,《你的名字》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就是让男女二人直接认为“哦好吧,这是个梦啊”来引导叙事和观众的情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住在小镇上的女主三叶在咖啡厅点各种蛋糕甜品的直接心理动机是“反正是梦,使劲儿花钱吧”!而这也直接关乎第二点——

  第二,抹除了社会身份焦虑。在对方的生活中,简单几句话解决(或避开)所有的社会身份问题:到学校也迷路,打工迷路,性格大变……同学们却只是奇怪与关切。这样的描述实在太远离现实。

  我过上了别人的生活,在这里我的功课怎么办?日常用品全都找不到怎么办?任何一个遇到你的熟人,你都叫不出名字怎么办?这些当然也可以解决,但在《你的名字》的叙事中体现得太少。解决的过程省略了九成。

  而且,一个男性化到会踢翻桌子的女生,以及一个女性化到给前辈缝裙子的男生,在《你的名字》的叙事里是被褒奖的,没有谁产生怀疑。这同样是一种理想化的、美梦化的故事。




  以上是《你的名字》抹除的双重焦虑。由此,《你的名字》实现了梦境感的营造,而且是个被巧妙润饰过的美梦。这个梦稍作一些改变,就可以变成恐怖的噩梦——我相信恐怖版本的故事改编也是大家很容易想象的。如果换一个导演,这件事可以被讲得吓人极了。

  此外,叙事还强制性地为男女二人抹除了名字的记忆。对方的名字忘掉想不起来,这也和梦醒后我们对梦的细节难以记起的过程非常相似。

  精神分析学经常用一个比喻:人的精神活动是一座冰山。我们的意识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我们的潜意识通常沉在水下。用一个比较感性的描述吧:我们做梦的时候,整座巨大的冰山从水里冒出来,但醒来之后冰山又重新沉下去。《你的名字》抹除名字记忆的过程,跟这个冰山下沉的过程高度一致。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做梦醒来之后,在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过后,好像半梦半醒时的记忆和情感经历,在醒后变得模糊不清,想不起来。

  由此,《你的名字》同化了男女主角的经历和梦醒的经验。



  另外还有一点,也进一步促成了梦境般的叙事,但这部分是我觉得策略上稍有问题的:爱情动机的匮乏

  男女主角的交流都是通过手机的日记以及在对方身体上写字来完成的,这个交流的过程,实际上被弱化了,在影片中是通过配以轻快音乐与二人独白的快速剪辑段落来完成的。这加快推进了他们的感情进展速度,可在我看来是有些过快了,我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认同感。两个人的惺惺相惜,仿佛一场天作之合(哦哦确实是天作之合……),即使是像异地恋那样的感觉,一切也都水到渠成,这其实是太过特殊的爱情经历。

  总而言之,《你的名字》并不是一个遵循现实逻辑的故事,而是一个梦的样本。做这个梦的人,虽然梦里的性别和身份全都改变了,却既没有身体焦虑也没有社会身份焦虑,是一个扔掉了所有噩梦可能性的温润美梦。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