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VR引擎的大脑

发表于2016-01-21
评论1 1.1k浏览

   


  记得在广场上听大妈跳广场舞时放的《小苹果》或者《江南style》,结果晚上躺床上睡觉时,也会觉得那旋律在耳朵里游荡。去年写音乐的时候,旋律写到一半出去上个厕所,回来时把写了一半的旋律再哼一遍,结果就哼到别的曲子去了,就因为旋律有些部分相似,而我在学习音乐时对于那些旋律太熟了。

  我知道,我的大脑在作怪。

  人类的大脑中有个感知系统(perceptual system)。


           


  大脑总喜欢这样把不完整的用自己的方式补充的完整,就像格式塔心理学里那个没有补上的圆,强迫症看见就立即把圆补上了才圆满。人们的大脑不断归纳、总结、贴标签……这个是A类,那个是B类。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为什么喜欢「贴标签」?

  那一天,你和初恋在学校后花园的草地上接吻,这时学校里的广播里放来一支曲子……十年后,你再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起当年的她,哪怕是她头发上发卡的形状和颜色……这些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仿佛那些情景、故事、场景都重现了。

  人类总喜欢去赋予意义,从庄子的那篇鱼之乐,到唐宋时的古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再到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前我在豆瓣阅读上连载的文章,喜欢给出一个线索,可以是樱花或是萤火虫,总之让剧情相互连接。曾几何时,我也是豆瓣上的小文青,藏着红楼梦,偷偷在某个秋风的凄凉夜里落泪。后来,长大了,见见发现那不过是自作多情。


   


  世界不会感受到了你的快乐,而露出一灿烂的阳光,也不会因为你的楚楚可怜,而减少命运对你的戏弄。正如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运行的规则,机械而不带情感。如果你踏着落叶,感到秋风的萧瑟,感到无边落木的凄凉,不好意思,你又在自作多情了,你大脑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在作祟。

  大脑是如此神奇的一个引擎,以至于我时常把它和untiy、unreal作比较。

  在上一届毕业电影中,我负责编剧,那天和导演、剪辑师一起闲聊。就聊到了影视与生活的话题。生活是如此复杂,每个人有着无数的想法和行为,还有其中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一切都是无法预测的……而且一切都是无法被描述的。就像几千年前的不可知论,因为世界万物的复杂,我们拍电影的时候只能选取其中一段作为线索,把生活中这些无意义的片段组合起来——镜头前,偷情的男女,镜头一转,后面藏着一个抹眼泪的女孩;欢跳着小狗,镜头一转,背后已然是一把已经瞄准的狙击枪……


   


  为什么你觉得生活平淡无奇,而觉得电影里精彩得你盯着屏幕一动不动看得出神?因为你的大脑感觉爽了。大脑总喜欢在这些无意义的、混沌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这个世界之复杂,信息量之大,而我们能够得到的是简单而片面的信息,加以大脑的包装整合构成了自己的世界。


    


  我们的大脑通过五官收到的信号: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它不断审视着那些在我们大脑中的信号,和那些过去的记忆作比较。哪些符合我们的预期?那些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主义,晶体智力,越老越容易犯这种问题,什么都想当然地从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记忆中调取。这也是为什么年龄越大觉得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因为你已经对身边的一切理所当然了,把身边的信息全整合进了你的大脑。

  晶体智力让我们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万小时的老手,但日复一日的工作,却让我们麻木了对变化的感知。在你的记忆里这些重复的相仿的劳动,都被一笔带过地忽略。

世界之丰富,每个事件信息量之大以致于大脑只能把一部分抽象出来和已有的作比较。



  大脑的运作如同社会分工的布局,越顶层的人,做的工作越抽象,比如CEO制定公司战略,低一级的产品经理负责产品文档和需求分析,底层的美工负责用户看到的每个像素……大脑也是如此,越高级的皮质层负责越抽象的东西。

  我们常拿计算机的储存比作大脑的记忆,我在这里再打个比方,人对过去的记忆、对现在的感知以及对将来的感知,当你去读过去的记忆时,仿佛置身过去,这时就像进入了VR。

格灵深瞳摄像头可以感知谁的下一个动作是暴力犯罪,它基于一个庞大的人类行为数据库。而人脑也一样,你根据现在发生的事和以前的记忆能够推断接下大概会怎么样。在很多刑事案件中,很可能会出现目击者看到的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形,因为目击者看到的东西只是信息的片段,而他反映的事实却是根据那部分的片段在大脑中加工出来的。

  远古的时候,人们围着篝火听故事,小孩子围着大人听着各种故事,『那后来怎样了?』……小孩们不停问着故事的结局,无论是神明怎样造福人类的故事,还是公主王子如何相爱的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故事之中成为主角。这就是他们大脑的虚拟现实引擎开始工作了。

文艺复兴时贵族们在教堂做做祈祷,看着文艺复兴大师的画,仿佛进入了他们所描绘的世界。他们听音乐会时进入演奏家所描绘的那个世界……

  当然这种把自我情感融入到虚拟的世界中的形式,比如电影、游戏、文学……亦是如此。我小时候看网络小说经常看到凌晨3点,就是因为太爽了,把自己想想成男主角,然后很爽很爽……


推荐书单——
Oliver Sacks的《Musicopholia》。


   


Daniel Dennett的《Kinds of Minds》


   


Jeff Hawkins的《On Intelligence》


             


Richard Dawkins的《The Extended Phenotype》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